放射科設備 |
超聲科設備 |
手術室設備 |
檢驗科設備 |
實驗室設備 |
理療科設備 |
急救室設備 |
兒科設備 |
眼科設備 |
牙科設備 |
婦科男科設備 |
滅菌消毒設備 |
醫用教學模型 |
美容儀器設備 |
家庭保健器具 |
CR病床 推車 柜 |
ABS病床輪椅 |
醫用耗材 |
新聞中心
促進我國頭頸部影像學的發展
頭頸部影像學研究自顱底至胸廓入口各種組織結構的影像學檢查技術、診斷和鑒別診斷等內容,包括眼、耳、鼻、咽喉、口腔及頸部等部分,由于解剖復雜,涉及眾多的血管、神經及其通道,因此臨床表現常為多樣性和復雜化。近年來隨著影像技術的不斷發展,頭頸部影像學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近十年來國內發表的文章遠遠超過前幾十年的總和,在臨床和基礎研究中都取得了一定成果。
1 醫學影像檢查方法學在頭頸部診斷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頭頸部醫學影像檢查方法主要包括平片、超聲、CT、MRI、DSA、SPECT和PET。平片多用于眼眶陽性異物定位。超聲多應用于頸部和眼球疾病的診斷,特別是對甲狀腺、頸部淋巴結病變的診斷較為敏感,對眼球病變也具有敏感性,但對病變侵及顱骨難以判斷。
CT技術在頭頸部診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CT不但能夠顯示頸部軟組織病變,同時具有較高的空間分辨率,對顱底孔道及眼、耳、鼻等細微的骨質結構可以充分顯示。高分辨率CT可以清晰顯示聽小骨、面神經管及內耳骨迷路等細微結構,對這些結構的病變可以作出較為明確的診斷。對耳硬化癥、鼓室硬化癥、骨化性迷路炎CT具有特征性,可以顯示鼓室內鈣化、前庭窗及耳蝸病變。MRI具有很強的軟組織分辨率,可以清晰顯示內耳道內的前庭神經、蝸神經以及面神經之間的關系,是判斷蝸神經的發育情況的最好方法,為臨床診斷和人工電子耳蝸的植入提供了重要資料。CT是診斷視神經管、眼眶及鼻骨等部位骨折最可靠的方法之一,診斷的準確率明顯高于平片。在橫、冠狀面可以清晰顯示副鼻竇以及周圍結構之間的關系,在診斷副鼻竇氣化程度、鼻腔內的解剖變異有重要作用,對內鏡手術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MRI對軟組織的分辨率明顯提高,對眼部腫瘤侵及范圍和定性明顯高于CT,特別是對視神經炎及脈絡膜黑色素瘤具有特異性,是臨床診斷的首選方法。由于CT和MRI特點不同,在頭頸部疾病的診斷中體現了互補性,往往單靠一種檢查方法不能很好顯示病變范圍,并且對定性診斷帶來了困難。
DSA是顯示頭頸部血管的良好方法,目前是診斷血管病變的金標準,同時還可以進行介入治療。MRA、CTA也可以顯示頭頸部血管,同時還可以顯示病變與血管的關系,CT、MRI檢查結合MRA、CTA可以為臨床提供更加豐富準確的信息。
SPECT和PET在頭頸部診斷中應用較少,多應用于頭顱和骨骼功能成家和代謝成像,雖然具有較高的敏感性,但特異性較差,在頭頸部病變的診斷方面尚有局限性,對聽力和視覺功能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發展。
2 CT、MRI新技術對頭頸部影像學的影響
多層螺旋CT具有掃描速度快、范圍廣及清晰度高的特點,三維重建、虛擬成像和血管成家已應用于頭頸部影像學。MSCT最薄列檢測器寬度達0.5 mm,同時決定了z軸分辨率,為圖像的各向同性研究奠定了基礎。由于頭頸部解剖的復雜性,各向同性檢查尚需進一步研究。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技術目前基本達到了各向同性,利用不同角度重建,可實時、清晰、多方面地觀察病變的位置以及與周圍結構的關系。MIP(maximumintensiveproJection,MIP)可以很好地顯示血管結構。容積再現(volumerendering,VR)技術是近年應用于臨床的影像學技術,它結合了MIP和SSD的優點,顯示血管圖像近似于血管造影,對血管病變的診斷率有所提高。CT灌注成像對頭頸部腫瘤的診斷價值也顯示了良好趨勢。
MRl分辨率的不斷提高、成家時間的不斷縮短、功能成家的不斷進步,對頭頸部影像學的發展將起到巨大推動作用。特別是在視覺、聽覺、嗅覺等方面會取得很大成就。
3 我國頭頸部醫學影像學的現狀
近半個世紀,頭頸部刊登文獻約占文獻總量的5%,大多數文獻為近十年撰寫,基本局限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各大科研院所,分布極其不均。臨床眼、耳、鼻及頭頸外科較其他科室規模小,人才資源、物資資源不足,在我國發展較慢.近幾年才逐步被重視。由于CT、MRI的不斷發展,醫療軟件的不斷開發,致使成本的不斷提高,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發展。我國頭頸部影像學不僅較發達國家滯后,在國內也較其他系統的影像學發展也相對落后。我們需加倍努力,促進頭頸部的影像學發展。
本文由廣州佳譽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編輯